我的农村教育和农村式教育
要谈到这两种教育,这个题目有点大了,但仅限于是我个人的认知,就变的小多了。
我曾执教于一所乡镇初级中学,现在是一名高龄二胎妈妈。这两种身份都令我骄傲,同时也给我带来很多困扰。
重点聊聊我眼中的农村教育的现状。
- 学生流失严重,班额和优质生源大幅度减少。农村留守学生引发全社会关注。
二十年前,我曾一人教三个班,每班平均七十多人,每个年级十个班。现在每个年级四个班,每班平均二三十人。而一所县城实验中学每个年级三十个班,每班七十多人。县城各小学每个班更是人满为患。
很多家长进城务工,留守儿童更加需要关注。学校会定期进行家访,及时跟进。
- 教师资源有所改善,但教师职称评定困难,教学管理严重滞后。
最近几年,分配到学校的年轻教师的学历提升了,本科生很普遍。但个别教师素质和能力与学历不能对等。
教师评职称如同千人走钢丝,通过率极低。
虽然班额少了,但从事教学的老师工作量还是丝毫没有减少。因为很多老师都所谓的‘内退’了。过去农村小学流行包班,一个老师身兼数科,现在很多老师名在学校,但却不上岗,所以有的学校还是在包班。
很多老师对以上两种现象怨声载道。这里面暗箱操作现象严重,很多老师有苦难言。
为了让老师的身在办公室坐住,校领导让老师们一天打卡四次。从根源上无法做到有效管理。
- 农村培训学校春笋式爆发,家长教育意识增强。
每逢寒暑假,特别是暑假,各种培训班开始活跃起来。这在以前是根本不存在的。培训机构的崛起就像沙尘暴一样,最早从大城市刮起,最近几年才吹向农村。我认为两个字可以概括—“填鸭”。家长们赶鸭似的把孩子们塞进去,老师们填鸭式教学,学生们囫囵吞枣。
家长们见识了外面的世界,对如何教育孩子似乎有点觉醒,但真正懂教育的还是少数。
- 学校硬件设施和教学环境大大改善。配有操场和食堂。
每个教室都配备多媒体,给每个老师也配备了电脑。但对于如何更好利用多媒体的培训没有跟上。很多老师在使用上欠缺技巧和手段。
我也很质疑多媒体的效果,总觉得没有板书来的实在。教师在教授知识点的同时把重点板书在黑板上,一字一画的印象应该比一闪而过的电子图片要更深刻。板书很重要,现代人提笔忘字,就是因为看和敲太多,写的太少。
农村学生比较城里学生,见识是少了点,知识面窄,没有更高的境界和视野,但农村学生就像质朴无华的石头,如果每个老师的手里都拿着一把刻刀,对此精心雕琢,不压其烦的研究,我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变成一件艺术品。如果每个老师都变成了农夫,手里拿着一把锄头,抡起来就砸下去,就像砸一个土疙瘩一样,学生的一生也就真的砸在老师们手里了。
很多人向前看,也向钱看。物欲横流的社会,精神家园也在悄然无息的被淹没。这股浊流来的迅猛,本来是要建设和巩固我们精神家园的学校被冲击倒了。新世纪之初,商品房时代到来,很多做生意的农村家长住进了县城的楼房,厨房和厕所都在室内。而老师们丢一辆破旧自行车还要心疼半天。慢慢的,老师们心不静了,老师从事第二职业的现象越来越严重,这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。
我说的乡村式教育,其实就是一种放养。就像我们的曾祖母或者祖母时代那样,大人忙着大人的事情,孩子一边自己摸爬滚打的长大。
比如我的大儿子出生在我工作的学校,我们当时住在学校家属院里。学校操场有一排大杨树,杨叶是他的小小扇子,树枝是他的小小武器,树下虫虫和树上知了是他的小小伙伴。有时他在树下的跑道和小朋友赛跑,跳沙坑。我住的是家属院的平房,有一个小院子,院子里有我老公种的银杏盆栽和我架的葡萄,还有我养的一只黄灰色的小猫。院门口是一片菜地。菜地里有我种的辣椒,韭菜和小油菜。我的儿子从小在这小庭院里长大,捡着树枝、石子作玩具,到地里找蚯蚓,用小铲子扬着尘土,和小伙伴追逐打闹,在大自然的环境中自由自在的成长。小庭院给了我儿子无忧无虑无污染的七彩童年!后来儿子转学到了大城市,玩着电玩,打着桌游,蛰伏在楼房里,成了“幽幽居士”。
在农村成长的经历局限了我们母子的思维。我们认为跟着学校老师走就对了。所以我的大儿子直到高考结束从没上过任何课外辅导班。
童年的自由无限好,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,能为我儿子以后拥有幸福人生打下基础,但任何事情都像硬币的两个面,有利有弊。成长的烦恼也无限多。没有功利性目标的成长固然不错,但有时可能也需要稍加收拢一点。谁知道呢,一个人的一生那么长,笑到最后才是最好!
一句话总结一下吧,不管身份是什么,老师还是妈妈,从本质上说,教育是一种关系。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如沐春风,你可以选择做乐观幽默的,严肃认真的,温柔亲切的,高冷酷帅的等等,只要能让学生做到亲其师。如果师生关系僵硬,就算你有满腹经纶,自然还是白搭。母子关系也是一样。在一定的时期选择对应的关系,才是智慧。比如在两岁之前的主仆关系,到孩子十几、二十几的时候你还在这种关系里就麻烦了。
做老师、做妈妈都是一种修行。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! a�|�l
发表评论